2018 -2021
<1>
Chris是个美粉,那时候的我在心里这么称呼他,过了几年,时代给了他们名字,“润学家”,不过细微差别之处仍需要强调,润学家更在乎“润”;美粉更向往“美”。
Chris从入学时便毫不掩饰自己的志向,他们刷绩点,选容易的课,背GRE,为学校留学经验分享公众号的每一篇文章贡献“x位朋友已读”。但是Chris也知道对自己更重要的是什么——选修持续三学期的Android开发系列课程,是他对自己完美绩点的一点小叛逆。开设该系列课程的讲师给分喜怒无常,但这是我们那样院校那样专业里开设的极稀有贴近行业的课程了。每个学期每个人都要独立完成一个应用,Java、安卓、跨平台。我选那个课倒没有什么特别原因,我绩点就烂,抢不到漂亮小姐姐的密码学,不如学点好玩的。
我已记不清最早是何时以什么机缘认识的Chris,但肯定远远早于Android系列课程的开启。细数起来我们除了一起上院内的公共课几无交际,从未同班过,不过大学松散的班级模式,同堂相比同班倒还更容易让人产生联结。大一时我还没有成为一个自暴自弃的学沫,至少那时还在被他push着心存幻想地刷线代复习题——虽然就那年的线代考试而言,我的hardworking的确paid off(不过于我们而言,hardworking paid off并不是最难的,能否把自己投入到hardworking中,才是最大的挑战,越成长,身周管束的力量愈弱,这个挑战便愈大)。
我们的谈天说地大致都快乐,不过更多关于兴趣爱好,似乎从未涉及到成长经历之类的更私人回忆的领域。在大部分文化产品上我们的喜好大多相似。
直到他问我说,你平时听EDM吗。我咯噔了一下,打了个磕巴。
从那以后,我把电音加进了歌单。我是跟风狗,我认了。
我对Chris,的确是单方面的crush。我从没有特定的type,但是很少有人会对有着猫脸的臭脸少年没有好奇心吧。早八迟到从后门溜进教室,看见前排他的背影就挺高兴的。
后来我给他发了一封邮件表白,没有收到回应,我们只是跌落回了不再聊天的平静,平静地过完了接下来的三年,点头之交,偶有联系。
学校在大二专业分流时,把当时的年级前三十名组成了尖子班,有我们班的第一名(第一哥),有勇哥,有Chris。而我当时只是庆幸好险至少进了自己选的专业,以最后几名之姿。
我内心唯一的小胜利是后来Android课的作品成绩得了A,略胜他、他们一筹——我还记得那个作品,一个生活管理软件,不眠不休五日,三天写代码两天写文档,吹嘘自己使用了MVVC、Material Design,实现了当时自己看起来效果很dior现在看是官方UI文档入门使用的“双层Recycle ListView绑定”,使用SQLite作为数据库,我图方便(时间来不及学安卓的数据存储了),用户上传的图片全部转base64存数据库,再加上自己一直糟糕透顶的数据库能力,App稍一使用就全是乱码。期间我还去咨询Chris,App总是闪退怎么办,他说你是不是从来不捕获异常。这座屎山,在我毕业的那年,有学弟联系我是否可以fork我的项目二次开发,作为他安卓课的作业,我欣然同意,他再无下文。想必要么是代码clone后跑不起来,要么是任何苦逼学生面对这座屎山都回天乏术。
关于clone的Android项目很难跑起来的问题,昨天晚上和cygg聊天,他还在说,Java真是垃圾语言,Maven真是垃圾包管理。npm和pip被衬托得无比先进。
系列课程最后一学期做跨平台应用,不再要求独立开发,而是小组作业。那时Chris们已经能熟练使用Vue完成前端,移动端大家琢磨着用Flutter,我学了两星期的Dart一脑子浆糊后黯然离场,欣然接受了让他们用Swift、Kotlin完成作业,被带飞的命运。连最后的成品是什么样都未曾过目,只隐隐约约听说是导师评分网的copycat。
2019年暑假,Chris参加了UCB的暑校,我去了UTA——中部城市,更便宜。但我给自己规划了一个悠长旅行,一个月西海岸,一个月暑校,一个月东海岸,六张机票,三十六小时飞行。后来很久我妈才说:“当年真不可思议,让你一个人去那么多地方。”我也觉得很不可思议,更多的是幸运,毕竟那是黄金的2019,而那年至少我已成年(虽然还没到饮酒年龄)。住青旅,每天强迫自己一定要出去走,在LA时住在星光大道附近,用一天时间从星光大道出发,徒步上了Hollywood Mountain又徒步回到星光大道,在独立日被青旅的姐姐们带到旁边小山上看烟花,山上在露天播放三级片。第二天一个姐姐出发去巴西继续旅行,另一个被LA地震吓得要命跑回了芝加哥的母亲家——她是一个YouTuber,视频主题是某种禅修。但这些异国他乡的穷游细节是另外的故事。
每个城市我的首要目的地自然是各大院校—-完成高中时未尽的愿望。UCLA旁边是个墓地;Standford在Palo Alto也不在,一个地方有三种交通系统:自己内部的,Palo Alto的,旧金山的;谷歌园区的四色轮子自行车基本都是坏的。我的孤独旅程终于能在UCB时稍作喘息:中国学生们在每个暑期都通过暑校项目挤爆美国高校校园。
那天午后,坐在UCB钟楼下的草坪,阳光肆无忌惮落在我们四周——和在北理时坐在操场感受到的阳光并没有什么不同。沉静良久后,Chris说:“真的很迷茫啊。”
我们那个人生阶段,就是很迷茫,迷茫才是常态。在那个时期和任何一个遇到的故知,新友交谈,谈话最终很难不落入“前途一片灰暗”的窠臼,不过与其说是灰暗,更多的还是大雾弥漫,选择似乎很多,但是落在个人头上,到底去哪儿呢,青年迷蒙的瞳孔里倒映出的路只有那一条,评价标准只有那一个。校园环境是有毒的。
过了一会儿Chris说,要不然去我们宿舍楼看看吧,我说好啊。Chris那批暑校生宿舍在校外的现代化宿舍楼,那天上午去找也在UCB暑校的高中同学玩,她们住在校内的学生宿舍——津巴布韦馆,平日是津巴布韦国际生的宿舍,暑期被中国学生们占领,要轮班洗盘子做饭拖地。
UCB校内校外的界限其实很难界定,整个Berkeley都穿插着UCB,就跟整个吉林都是吉林大学校园那个段子一样。我们经过教学楼,经过几排警车,经过一个block又一个block,经过一家音乐唱片店,双层,很大,昏暗的光线下,TS那年的新专lover明艳的粉和一张惨绿的Bach面面相觑,Chris摸着某张电音专辑时脸上仿佛有光;有旧书店,没进去;更有正大光明藏在每个街角的大麻店,在顾客的每一次出入时试图用气味大声张扬并带坏整条街—-我在三藩城市漫步时就已习惯,到处有homeless,Psyco,drug addict,这不是玩笑。
Chris说,校园那个片区警车多,富人区,治安好,这边治安不行。
晚饭Chris带我在UCB的食堂消费—-并没有什么熟物,我眼睁睁看着他拿了满满一盆可以叫出名字又似乎叫不出任何名字的绿色植物,一边腹诽“不愧是Chris,活该他适合阿美”,一边随便拿了一点显然是直接从罐头运送到餐桌的玉米粒。Chris吃了五分钟便放下了筷子。我看着他的一盆子生菜,他说,“蛮苦的,”,那一刻我才深入理解了为什么中午时高中同学们说什么也要带我到校外的中餐馆吃宫保鸡丁蛋炒饭,同时撤回了五分钟前对Chris的误读。
我说:“吃得苦中苦。”
那次“自由行”的最后一个城市是芝加哥,去了西北大学,五大湖岸边滩涂上大块大块的石头每块上都有涂鸦,其中一块很是突出。“世界再大,也要回家,2019”。紫色原来代表思念。
耳机里在播放The Archer——TS那年新专的第N波主打,我在异国他乡仍然习惯性打开了云音乐,自然是全灰的,论坛里正在发起活动“#我和云村的故事”。发了一条动态:
……
在豌豆荚下载TS、Avril、Tokio Hotel导进ITunes是童年
泡在云村刷蛋堡刷热狗的每个MV是青春期
在AppleMusic循环Chainsmoker循环Marshmellow循环吉屋出租是逐渐失去主见的成年
……
成年后能遇到能对自己施加正向影响和改变的人,还是值得感谢。
毕业后的一天,在朋友圈看到第一哥给Chris的动态留言:你这个gay。那一刻,“后知后觉”这个词在我心里真正拥有了具象化的含义,怎么会没有察觉呢,他和周围的男生都保持距离,他细密的心思,他的小姐妹们。他那时的尴尬比此刻的我更甚吧。算了,年轻,过去的就当做没发生。
后
大四时,Chris和他的同类们遇到了10043禁令,赴美的求学路虽不能说堵死了,因为仍认识有实体清单中院校毕业的同学排除万难顺利过上了圣诞节和spring break,只是留学本就道阻且长,此刻更需要从长计议。Chris早早去了杭州大厂的重点业务部门实习并留任,有的人,他们总能把自己的价值放到标尺里最上端的位置。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年初《人物》帮字节写了一篇软文(我时常觉得互联网大厂从业者在互联网上的声量相比他们的体量,似乎有些被过度放大了,但是,毕竟,我们汲取的信息来自于他们搭建的基础设施,让他们说吧)—— 字节的年轻人们各自的爱好和个性。其中有一位喜欢自己做电音的故事,突然把我带回了记忆的某个片段:某个学期结束,Chris发了一首他制作的EDM链接给我,很粗糙,不成熟,但是属于他个人。那种感觉很奇妙,我以为我们都是内容的消费者,可身边突然出现了一个创造者,一个creator,一个特别的人。